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视频资源库

血管迷走晕厥病理生理机制新进展
刘彤1   
  1.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 出版日期:2024-10-01

  • 刘彤,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脏疾病防治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第二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第 11 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青年委员,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 杂志(SCI 收录)主编。作为第一 / 通讯作者在 JACC、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 等期刊表论文 100 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主编及主译专著 9 部。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20 -52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20
内容简介

【视频简介】晕厥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完全自发恢复。2018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定义晕厥的3 种类型:反射性或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形式。VVS 通常是无害的,但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VVS 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相关。本视频详细介绍了VVS 病理生理机制的最新进展,其中压力反射通路、非压力反射通路、Bezold-Jarisch 反射、M2 毒蕈碱受体的过度表达、神经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肾上腺素和抗利尿激素、内啡肽蛋白-1/ 肾上腺髓质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血清素及腺苷等)以及遗传易感性都可能在VVS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后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其潜在的机制和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指导VVS 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