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
彭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科研发展专项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
脑小血管病通常指发生于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的病变,主要分为小动脉硬化型(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型小血管病)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及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静脉胶原化小血管病及其他病因所致的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脑小血管病的研究。从2013年的STRIVE v1标准到2023年的STRIVE v2标准,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也提出了新的以及潜在的影像学标志物,影像技术的进展将进一步推进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如急性缺血性腔隙性梗死、脑出血可导致急性神经功能障碍,但更多脑小血管病呈慢性进展表现,如认知功能障碍、步态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及情感障碍等。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治疗及预防措施具有与大血管病不同的特点,尤其在脑小血管病的抗栓治疗上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对脑小血管病抗栓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本视频对近年来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合本课题组的有关研究来探讨脑小血管病的评估、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