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脑小血管病诊治及研究进展
    耿玉荣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5): 532-53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5.020
    摘要 (200) HTML (0) PDF (353 KB) (2)
  • 2.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丁文华, 王育伟, 邱景景, 杨琼, 耿玉荣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5): 429-434.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5.001
    摘要 (154) HTML (4) PDF (497 KB) (28)

    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脑小血管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性梗死、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微梗死以及脑萎缩,上述影像学表现常同时或相继出现。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小血管病总评分”,即将脑小血管病不同的磁共振成像标志物组合成一个测量指标,通过影像学标志物总负荷评估更加准确地捕捉来自脑小血管病的全部脑损伤。运动障碍是脑小血管病患者疾病后期主要临床负担,关于脑小血管病标志物与运动障碍的研究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对脑小血管病运动障碍产生机制、各影像学标志物与运动障碍关联、新兴影像学评估方法等进行概述,以期提高广大研究者及临床医师对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运动障碍关系的认识,有利于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推进。

  • 3.
    中国认知正常成年人数字化认知常模制定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张丁丁, 张江霞, 苏宁, 徐运, 汪凯, 许予明, 李震中, 胡波, 王丽华, 吴波, 楚兰, 汪银洲, 江泓, 陆正齐, 武剑, 范向民, 韩菲, 姚明, 周立新, 倪俊, 田丰, 袁晶, 朱以诚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179-1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01
    摘要 (152) HTML (4) PDF (1629 KB) (18)
    目的

    制定认知正常成年人的数字化认知测验常模。

    方法

    通过在全国12个省份中的13家三级甲等医院招募认知正常成年人,使用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数字化认知功能定量评估系统评估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使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认知功能的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组、初中及以下组)组间差异,通过Bland-Altman分析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重测信度,制作认知功能平均数常模和百分位数常模。

    结果

    共有1877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年龄为(59.43±15.38)岁,男性873名(46.51%),高中及以上学历者867名(46.19%),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得分为(29.03±1.35)分。数字化认知功能定量评估系统的24个检测项目,除日期定向测试外,其他23个项目的得分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连线测试2和日期定向测试外,其他22个项目的得分均是高中及以上组高于初中及以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有短时记忆-关联记忆、空间记忆、语法推理、鉴别测试和手指敲击测试5个项目的得分男性略高于女性,延迟记忆第三部分得分男性低于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18个项目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找不同测试外,其他23个检测项目均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ICC均>0.5)。研究制定了认知功能平均数常模和2.5%、5.0%、25.0%、50.0%、75.0%、95.0%和97.5%的百分位数常模。

    结论

    研究制定了该数字化认知功能定量评估系统各检测项目的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认知常模,测验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 4.
    血栓炎症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郑欣雅, 邱宝山, 王伊龙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533-53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6.001
    摘要 (123) HTML (0) PDF (676 KB) (6)

    在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其中,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之间的接触以及众多可溶性因子对细胞的调控将两个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共同构成“血栓炎症”过程。血栓炎症广泛参与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卒中急性期及再灌注损伤和卒中复发。了解血栓炎症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对疾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血栓炎症作用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5.
    人工智能在非增强CT图像中颅内出血早期检出和血肿分割的研究进展
    胡平, 鄢腾峰, 周海柱, 祝新根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410-41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18
    摘要 (122) HTML (0) PDF (740 KB) (3)

    颅内出血(ICH)的早期检出对挽救患者神经功能乃至生命至关重要,而精确量化血肿体积则将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非增强CT作为ICH的标准成像方式,随着人工智能(AI)的不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AI应用于ICH非增强CT图像的早期检出和血肿分割。本文就近年来应用AI在ICH检出、识别出血类型、血肿分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验证AI是否可以构建准确的ICH自动分诊系统以降低误差率,为辅助临床医师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 6.
    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二例及文献复习
    李安, 张秀萍, 白波, 赵阳, 薛国芳, 李东芳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73-37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12
    摘要 (97) HTML (0) PDF (889 KB) (2)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中膜撕裂,主动脉内膜与中膜分离,血液流入,致使主动脉腔被分割为真腔和假腔。主动脉夹层是死亡风险最高的心血管急症之一,若前48 h内未行手术治疗,其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随着诊断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主动脉夹层病死率显著下降。随着生存率的提高,相关研究发现患者预后与夹层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并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脊髓缺血,是主动脉夹层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何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并降低其发生率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如何诊断与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受到神经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报道2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学习,以提高神经科医师对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警惕性与关注度。

  • 7.
    开颅术后患者大脑中动脉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值与意识评分、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李永凯, 吐尔洪·吐尔逊, 杨建中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221-22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05
    摘要 (93) HTML (4) PDF (763 KB) (16)
    目的

    评价意识评分、血生化指标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探讨其评估开颅术后患者大脑中动脉状况的作用以指导临床决策。

    方法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行开颅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评估[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实验室检查指标、动脉血气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数值、基本生命体征,经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观察指标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相关性。

    结果

    GCS(回归系数=0.009,P=0.038)、APACHE Ⅱ(回归系数=0.009,P<0.001)、PI(回归系数=0.070,P<0.001)3个影响因素与RI呈线性相关性。pH值(回归系数=-5.328,P=0.007)、RI(回归系数=6.630,P<0.001)2个影响因素与PI呈线性相关性。

    结论

    临床中可以试图通过GCS、APACHE Ⅱ和pH值间接对大脑中动脉血管弹性、阻力及血流情况进行评估,以进一步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 8.
    卵圆孔未闭相关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尹琛俊, 张喆, 李晓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07-311.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01
    摘要 (93) HTML (0) PDF (768 KB) (13)

    卵圆孔未闭(PFO)是指原发隔和继发隔未能完全融合而留有缝隙样结构,与以血栓形成、栓塞为基础的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等疾病密切相关。充分了解PFO相关血栓形成的机制将有助于临床识别病理性PFO及进行个体化管理,使患者充分获益。本文拟从反常栓塞、原位血栓形成、左心房功能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对PFO相关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PFO相关疾病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9.
    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刘琳, 张奇山, 廖蔓倩, 陈余榕, 李倍, 何玉成, 唐圣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79-385.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13
    摘要 (85) HTML (0) PDF (1146 KB) (2)
    目的

    报道一组新发现的HTRA1基因致病变异家系病例,并结合既往文献总结本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

    收集HTRA1相关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捕获变异位点,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功能预测软件进行致病性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此新发现变异的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结果

    先证者为51岁男性,临床表现为50岁时突发左侧肢体麻木、认知功能障碍,无脱发、腰痛等神经系统外症状。头颅MRI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显示右侧基底节脑梗死,双侧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高信号,微出血。基因检测发现HTRA1基因c.941T>G杂合错义变异,功能预测提示为致病性变异。先证者母亲60岁时出现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70岁时去世;先证者哥哥携带相同杂合变异,32岁时患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及认知障碍,影像学特征符合脑小血管病特点;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杂合变异,目前无临床症状。

    结论

    HTRA1基因c.941T>G(p.M314R)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其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与既往报道的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类似。

  • 10.
    丁苯酞在各类型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晓晓, 邱嘉婷, 张懿姝, 张蓉, 张棚, 刘晓蕾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9-2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4
    摘要 (82) HTML (1) PDF (875 KB) (6)

    认知障碍是一种严重的、高级神经功能损伤综合征,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的药物种类较少且疗效有限,无法延缓或逆转疾病发展进程,寻求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近年的研究表明,丁苯酞(NBP)可用于治疗认知障碍,但其疗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与探索。本文就NBP的药理机制、在认知障碍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阐述,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11.
    2022年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全面解读(上)
    杨琼, 马妍, 刘向一, 陈璐, 黄骁, 张新宇, 樊东升, 傅瑜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12-31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02
  • 12.
    缺血性卒中无效再通发生机制与血栓炎症
    王伊龙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626-62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17.06.017
    摘要 (76) HTML (0) PDF (244 KB) (1)

    【视频简介】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诱导血小板黏附、活化与聚集,介导血栓形成,同时激活凝血通路,共同参与生理性止血。然而,血小板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一方面,血小板能够直接与免疫细胞作用,介导免疫细胞激活与黏附;另一方面,血小板激活后通过分泌炎症因子,进一步引起免疫炎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典型的血栓炎症疾病,血栓形成常伴有血栓炎症。血栓炎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干预血栓炎症相关靶点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 13.
    65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共存病例诊治分析
    罗峥, 张蔚, 徐晓云, 史楠, 张燕, 赵梅珍, 刘康永, 赵玫, 李小攀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207-21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03
    摘要 (75) HTML (3) PDF (768 KB) (5)
    目的

    分析1年内在上海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均住院诊疗过的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差异,为慢性病多病共存较普遍的老年患者诊疗提供临床决策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1年内住院诊疗过的65岁以上的6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科室就诊时的主次要诊断比例、科室间诊疗不同间隔天数和不同住院天数的构成比及其好转和治愈情况的差异。

    结果

    所有就诊患者在心内科诊疗时,前三位主要诊断分别为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合计占比91.98%(585/636);在神经内科诊疗时,前三位主要诊断分别为脑血管病,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累及认知、感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合计占比90.41%(575/636)。神经内科其他诊断中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于心内科其他诊断中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88.99% vs 36.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3.22,P<0.001)。患者在神经内科诊疗时均为共患病(2个或2个以上诊断),而心内科诊断数存在单一诊断(3.30%,2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83,P<0.001);在心内科诊疗时,心内科首诊组比神经内科首诊组未愈或死亡比例高(3.69% vs 0.96%),好转或治愈比例低(96.31% vs 9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23);在神经内科诊疗时,神经内科首诊组比心内科首诊组未愈或死亡比例高(8.04% vs 0),好转或治愈比例低(91.96% vs 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19,P<0.001)。在心内科和神经内科2次住院时间间隔>180且≤365 d组和间隔时间≤180 d组住院天数和转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间隔时间≤90 d组患者神经内科诊断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92.34% vs 8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020),间隔时间≤90 d组患者心内科诊断有脑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43.83% vs 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04)。

    结论

    复杂心脑血管共存病例在心内或神经内科诊疗仍有一定难度,推广联合诊疗的理念,积极完善相关制度,进行多学科会诊可能是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诊疗的有效探索。

  • 14.
    中年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的流行病学和机制研究进展
    曾德阳, 董贺千禧, 陶凉, 肖红艳, 曾燕, 鄢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6-1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2
    摘要 (73) HTML (1) PDF (1000 KB) (2)

    尽管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中年心血管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和吸烟,通过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灌注不足和神经退行性变等病理机制,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ADRD)的发病率,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对ADRD临床前阶段的纵向影响尚未完全阐明。本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心血管风险因素,亚临床或症状前动脉粥样硬化与ADRD之间的关系,提出识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并确定预防和延迟ADRD发作的关键时间窗至关重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试验将有助于确定血管因素是否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影响,并阐明中年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大脑的影响。

  • 1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HRMR-VWI研究
    刘英, 马利军, 王宝军, 刘晓林, 柴圣婷, 苏宁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549-55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6.004
    摘要 (72) HTML (0) PDF (1053 KB) (1)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斑块成分及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78例ICAS性狭窄的患者行HRMR-VWI扫描。将检出的颅内斑块分为责任斑块(67个)与非责任斑块(125个),比较2组间斑块成分、特征的差异。根据有无脑梗死病史将入组患者分为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组(34例)、慢性脑梗死组(18例)、无脑梗死组(26例)3组,比较3组间责任斑块成分、特征的差异。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成分、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的相关性,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责任斑块组斑块内出血(IPH)率(P<0.001)、血栓率(P<0.001)、明显强化率(P=0.010)、中重度血管狭窄程度(P<0.001)和斑块负荷(P<0.001)均显著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组中责任斑块的IPH率(P=0.013)、血栓率(P=0.001)、斑块负荷(P<0.001)均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H(rs=0.348、P=0.004)、血栓(rs=0.373、P=0.002)、斑块负荷(rs=0.360、P=0.003)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IPH、血栓的存在与责任斑块及同侧卒中事件密切相关。较大的斑块负荷可增加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风险,且卒中的严重程度会更重、预后更差。

  •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昕, 李永凯, 江树青, 夏来百提姑·赛买提, 杨建中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31-33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4.005
    摘要 (69) HTML (0) PDF (746 KB) (1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019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确诊为AIS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95例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169例)。收集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等)及相关实验室检验(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等)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上述资料的组间差异,针对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组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5,16)分 vs 4(2,7)分]、凝血酶原时间[11.90(11.00,12.90)s vs 11.30(10.90,12.10)s]、凝血酶原活动度[92.19%(76.67%,112.26%)vs 104.55%(88.88%,114.93%)]、国际标准化比率[1.03(0.96,1.12)vs 0.98(0.95,1.05)]、凝血酶时间[20.10(19.30,21.15)s vs 19.40(18.35,20.30)s]、肌酐[81.28(62.75,102.89)μmol/L vs 66.76(55.36,79.04)μmol/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72.97(57.73,103.19)% vs 95.23(82.86,107.71)%]、中性粒细胞计数[5.01(4.26,6.06)×109/L vs 4.34(3.33,5.49)×109/L]、糖化血红蛋白[6.61%(6.61%,6.66%)vs 6.3%(5.70%,6.61%)]、房颤病史(5/26 vs 12/169)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133,P<0.001;Z=-2.158,P=0.031;Z=-2.201,P=0.028;Z=-2.200,P=0.028;Z=-2.154,P=0.031;Z=-2.818,P=0.005;Z=-3.367,P<0.001;Z=-1.971,P=0.049;Z=-2.513,P=0.012;χ2=4.166,P=0.041)。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129,95%CI:1.037~1.2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1.247,95%CI:1.019~1.527)是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GFR(OR=0.961,95%CI:0.927~0.996)是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eGFR联合预测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703~0.893)。

    结论

    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是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是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三者联合对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17.
    脑卒中共病患者的共病现况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鄢嫣, 胡娴静, 张鹤立, 李葆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285-28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16
    摘要 (66) HTML (4) PDF (631 KB) (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中共病现象也在逐渐增多。脑卒中后患者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而共病现象又会增加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的复杂度,使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差、死亡危险性更高、预后更差、住院次数增多以及就医成本与健康管理服务资源使用水平的提高,因此,脑卒中共病成为社会各界和研究中所关心的重大健康问题。本文就国内外脑卒中共病患者的患病率、健康结局及其健康管理现况做出总结,旨在为更好地开展脑卒中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及实践提供依据。

  • 18.
    血脂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叶一, 曾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4-1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3
    摘要 (66) HTML (1) PDF (944 KB)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认知障碍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脂质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胆固醇是脂质成分的一种,人体中25%的胆固醇储存在大脑中。循环中血脂水平已被证明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临床中将极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降脂目标。血液循环中各类血脂成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与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27-羟基胆固醇的作用、高血脂水平对血脑屏障和脑组织的破坏均可影响认知功能。本文从血脂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机制、不同血脂成分和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循环极低LDL-C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试验等方面对血脂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 19.
    非典型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三例
    罗宁, 陈蓉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254-25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10
    摘要 (62) HTML (1) PDF (977 KB) (8)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罕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尽管具有偏侧肢体的舞蹈样动作、非酮症高血糖、影像学表现为病变肢体对侧基底核区高信号等特点,但仍有部分患者以非典型的临床表现起病,且相关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特殊的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罕见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漏诊、误诊。

  • 20.
    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庄宗, 祝琦, 那世杰, 刘涛, 凌海平, 张玉华, 曹博强, 杭春华, 张庆荣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200-20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3.03.002
    摘要 (62) HTML (0) PDF (920 KB) (11)
    目的

    分析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伴随的血管畸形的处理策略。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3例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临床随访。

    结果

    33例破裂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中,多发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2例,假性动脉瘤3例,合并动静脉畸形(AVM)者11例,首次造影动脉瘤假阴性者2例。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均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Onyx/Glubran胶栓塞9例,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4例。微导管血管超选过程中诱发出血1例,拔除打胶导管出血1例,拔管困难1例。栓塞术中出血1例,遂行生物胶闭塞出血点后急诊开颅减压。术后小脑梗死6例,1例术后5 d行后颅凹开颅减压,1例术后意识变差,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突发脑疝死亡,余3例患者无新增症状。脑干梗死1例,出现延髓麻痹及面瘫。合并AVM的患者中,同期栓塞5例,其中行弹簧圈闭塞AVM供血动脉者1例,二期栓塞AVM者1例,栓塞后开颅手术切除AVM者1例,1例动脉瘤合并幼稚型AVM,未予栓塞,选择随访,1例患者术后第2天突发脑疝死亡。所有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月造影复查28例,1例动脉瘤复发,余动脉瘤均不显影。临床随访30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者27例(90.0%),3~4分者3例(10%)。

    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破裂性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应根据动脉瘤具体特点选择栓塞材料。对合并小脑血管畸形者,大都可同期栓塞,但应根据畸形团的特点及其与动脉瘤关系选择治疗策略。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