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工作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 吉训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1
    摘要 (572) HTML (7) PDF (3017 KB) (44)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民众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启动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并于2023年5月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旨在依托全国的专家团队指导脑卒中防治工作,系统性提升脑卒中防治能力,加速推进“减少百万新发残疾”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工程的组织架构、工作模式、实施策略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 2.
    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新进展
    游洪, 乔杉, 张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63-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11
    摘要 (446) HTML (2) PDF (2082 KB) (13)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首位致死、致残病因。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居家休养时仍然遗留有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严重危害着中国百姓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居家延续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从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的临床意义、信息化支持延续护理模式及医院-社区一体化居家延续护理模式进行探讨,为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3.
    脑淀粉样血管病诊疗进展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402-40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18
    摘要 (291) HTML (1) PDF (274 KB) (5)

    【视频简介】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类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大脑皮层和软脑膜小血管管壁所致的一类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是老年人群自发性脑叶出血及慢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值得关注。本视频讲授内容聚焦CAA近年研究进展,结合研究证据和本团队经验,详细阐述CAA病理特征、病因机制、临床症候、结构和分子影像特征及其辅助诊断价值、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为神经科医师深入认识和研究CAA提供思路和参考。

  • 4.
    脑淀粉样血管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特征及其与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
    沙宇惠, 梁梦琳, 贾琛皓, 吴娟娟, 张天昊, 朱以诚, 崔瑞雪,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01-30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2
    摘要 (221) HTML (5) PDF (621 KB) (6)
    目的

    定量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示踪剂18F-florbetapir的摄取水平及其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探究Aβ沉积与小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登记于北京协和医院前瞻性脑小血管病研究队列,根据Boston 1.5版诊断标准诊断“很可能CAA”的患者,2例患者符合CAA相关炎症(CAA-ri)的诊断。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完成3.0T头颅MRI和18F-florbetapir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并对PET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大脑白质为参考区计算感兴趣脑区的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和PET图像数据,并分析18F-florbetapir与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包括局限脑叶微出血(CMB)、皮质表面铁沉积(cSS)/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等出血型标志物和白质高信号(WMH)等非出血型标志物。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CAA患者分为出血型、认知障碍型和CAA-ri型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大脑皮层SUVr、小脑皮层SUVr的差异;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按照局限脑叶CMB、WMH Fazekas分级、有无小脑CMB分组的大脑或小脑皮层SUV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按照有无cSS/cSAH分组的大脑皮层SUVr。

    结果

    共纳入36例CAA患者,年龄为(67.94±8.10)岁,男性占69.4%,出血型9例(25.0%),认知障碍型21例(58.3%),CAA-ri型6例(16.7%)。认知障碍型和出血型CAA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 SUVr分别为0.89±0.13和0.84±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SS/cSAH的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比未合并者更低[0.78(0.74,0.86) vs 0.90(0.84,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322,P=0.02)。局限脑叶CMB数量≥5个和0~4个的CAA患者,大脑皮层SUVr分别为0.88±0.13和0.83±0.12;WMH Fazekas分级较高(5~6级)和较低(1~4级)的患者,大脑皮层SUVr分别为0.90±0.14和0.83±0.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小脑CMB与不合并小脑CMB的患者,小脑皮层SUVr分别为0.79±0.11和0.74±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现脑叶出血或cSS/cSAH的CAA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更低,而脑叶CMB数量多、WMH严重的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有更高的趋势,表明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高低可能与不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型有关,或提示不同发病机制。

  • 5.
    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认知特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的数据
    董立羚, 王添艺, 毛晨晖, 姜宇涵, 尚丽, 包嘉璐, 仇宇悦, 褚珊珊, 金蔚, 倪俊, 高晶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95-30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1
    摘要 (221) HTML (6) PDF (404 KB) (7)
    目的

    探索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的认知特征,以指导临床认知训练。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来自2007—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完成病史采集、头颅MRI、认知评价、血液生化检查和基因测序。所有患者符合很可能CAA诊断标准,且无症状性脑出血病史。认知测评包括认知筛查和认知域测试,认知筛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等;认知域测试涉及视空间、记忆、执行、推理计算和语言5个认知域。根据MMSE分数,将研究对象分成MMSE>20分(轻度认知障碍)亚组和10分<MMSE≤20分(中度认知障碍)亚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2组内记忆认知域中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子项目(AVLT1-3)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例CAA患者。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龄为(74.0±7.1)岁。记忆障碍和执行障碍最为突出,分别见于97.1%(33/34)和73.5%(25/34)的患者;其次为语言、视空间和推理计算障碍,分别见于38.2%(13/34)、35.3%(12/34)和5.9%(2/34)的患者。在MMSE>20分(n=20)和10分<MMSE≤20分(n=14)亚组中,AVLT1、AVLT2和AVLT3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2.40±1.10)分 vs (4.10±1.92)分 vs (4.90±2.00)分,F=11.034,P<0.001;(1.64±0.84 )分vs (2.21±1.48)分 vs (3.36±1.95)分,F=4.793,P=0.014]。

    结论

    非出血型CAA患者以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轻、中度认知障碍(MMSE>10分)的CAA患者推理计算和学习能力相对保留,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保留的认知能力,对他们进行认知训练,以延缓其认知功能下降。

  • 6.
    血管迷走晕厥病理生理机制新进展
    刘彤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20-52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20
    摘要 (206) HTML (0) PDF (7941 KB) (5)

    【视频简介】晕厥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完全自发恢复。2018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定义晕厥的3 种类型:反射性或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形式。VVS 通常是无害的,但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VVS 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相关。本视频详细介绍了VVS 病理生理机制的最新进展,其中压力反射通路、非压力反射通路、Bezold-Jarisch 反射、M2 毒蕈碱受体的过度表达、神经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肾上腺素和抗利尿激素、内啡肽蛋白-1/ 肾上腺髓质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血清素及腺苷等)以及遗传易感性都可能在VVS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后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其潜在的机制和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指导VVS 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7.
    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影响
    张丽华, 张炜, 薛海丽, 朱向阳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9-2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4
    摘要 (195) HTML (0) PDF (1979 KB) (7)

    目的

    研究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并发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3年6月至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98例纳入研究,其中神经内科一区住院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神经内科二区住院的4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及心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采用t检验比较2组在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的差异。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83±4.85)分vs(9.08±4.58)分;(8.26±3.04)分vs(9.28±4.67)分],干预组SF-36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8.00±31.02)分vs(438.41±28.68)分;(80.11±3.35)分vs(70.23±3.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3、2.672、-9.378、-15.765,P均<0.001)。

    结论

    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下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能力,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

  • 8.
    补体在缺血性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唐欣, 翟文海, 王润婷, 周胜宇, 靳航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82-39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15
    摘要 (188) HTML (5) PDF (643 KB) (6)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缺少除再灌注治疗之外的能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措施。补体系统蛋白参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炎症反应。补体的表达受缺血性卒中不同时期的影响。补体第1成分q(C1q)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能与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调节有关。补体系统蛋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C1q、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补体(C)3和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血清浓度与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中高水平MBL、C3、MAC提示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补体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与卒中后认知障碍有关。C3和C5对卒中后功能恢复具有双重作用。C4对评估合并糖尿病的卒中病情更有意义。目前基础实验研究多通过调节补体受体的表达来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五年补体系统蛋白在缺血性卒中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研究,以期为缺血性卒中自起病到远期预后过程中的治疗提供思路。

  • 9.
    人工智能时代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张玮玮, 霍晓川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57-35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10
    摘要 (176) HTML (2) PDF (303 KB) (4)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重要技能,还是一种心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启发习得的。医学是以维护人类健康为终极目标,通过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革,提供自由、平等、包容的教育环境,使医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是AI时代医学教育的关键。

  • 10.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对脑卒中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王钢, 吴婷婷, 姜永程, 张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42-4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7
    摘要 (159) HTML (0) PDF (2089 KB)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对脑卒中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池州市人民医院的121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7 d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n=28)与非SAP组(n=93)。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NLR、D-二聚体、CRP/Alb比值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SAP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SAP的预测效能。

    结果

    相较于非SAP组,SAP组年龄更大[(70.25±6.45)岁 vs(63.35±11.69)岁],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50.00% vs 29.03%),外周血NLR、D-二聚体水平及CRP/Alb比值更高[(3.87±0.85)vs(2.94±0.91);(1.04±0.38)mg/L vs(0.62±0.20)mg/L;(0.86±0.27)vs(0.47±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4,P=0.004;χ2=4.223,P=0.040;t=4.811,P<0.001;t=7.721,P<0.001;t=9.82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473)、外周血NLR较高(OR=2.199)、D-二聚体较高(OR=2.683)及较高CRP/Alb比值(OR=2.277)是SAP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NLR、D-二聚体及CRP/Alb比值对脑卒中患者并发SAP均有预测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820、0.762,三者联合的AUC达到0.907。

    结论

    较高NLR、D-二聚体水平及CRP/Alb比值是SAP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应用可更好地预测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 11.
    重视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刘文玲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03-405.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1
    摘要 (155) HTML (2) PDF (6927 KB) (11)

    直立性低血压(OH),即从卧位到直立位时血压下降,严重时导致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症,在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患者中非常常见,由多种神经或非神经疾病引起或促发。其临床意义日益显著,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损和潜在的不良结果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中风、认知功能障碍和病死率增加。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对OH 的高度重视。处理OH 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和减轻症状,而不是使血压正常化。非药物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12.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克地尔牙·马合木提, 胡波, 杨琼, 闫素, 胡岚卿, 高沛沛, 姚恩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59-46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9
    摘要 (155) HTML (1) PDF (12404 KB) (1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2 年8 月至2023 年8 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将其分成依达拉奉右莰醇组(70 例)和常规治疗组(104 例)。常规治疗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而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评估2组患者入院治疗前与治疗后第90 d 的卒中评分,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NIHSS、mRS、MMSE 评分的差异,采用χ2 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患者入院到治疗后第90 d 时MMSE 认识领域的变化。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NIHSS、mRS、MMSE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 d 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NIHSS、mRS 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1(0,2)分 vs 1(0,3)分;1(0,1)分 vs 1(0,1)分],而MMSE 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29(27,30)分 vs 28(25,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013、-2.407、-2.396,P=0.044、0.016、0.017)。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5.7% vs 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07)。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入院到治疗后第90 d 时MMSE 认知领域变化显示,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力、复述、书写、复写能力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改善预后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 1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与临床热点趋势分析
    陈娜娜, 韩莹, 胥青芝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00-10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2.004
    摘要 (154) HTML (0) PDF (5370 KB) (13)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方法

    以“脑卒中”“吞咽困难”和“护理”为主题词,通过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文献,并利用VOSviewer 和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识别研究热点和前沿。

    结果

    研究共纳入316 篇相关文献,来自44 个国家的664 个机构的1458 名作者,发表在156 种期刊上,引用了来自3021 种期刊的8471 篇文献。发表论文排名前3 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关键词共现和爆发词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包括吞咽功能评估、护理干预、营养支持、误吸预防、生活质量、康复和可靠性。共被引分析强调了正式吞咽困难筛查在降低肺炎风险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该领域处于发展阶段,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护理策略。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当前研究聚焦于吞咽障碍筛查和误吸预防。未来的研究需探索个性化护理方案、技术辅助的吞咽功能评估,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的优化,以推动该领域发展。

  • 14.
    标准化皮肤管理流程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中的应用
    李璇, 邓岚, 郭微, 邓永梅, 刘杰昕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79-48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12
    摘要 (153) HTML (4) PDF (6777 KB) (10)

    目的

    探讨标准化管理流程在防治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卒中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A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2 年5 月至2023 年1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二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0 例)及干预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标准化的皮肤管理流程。收集2组患者IAD 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治疗费用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等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2组患者IAD 严重程度评分、发生时间、治疗费用、满意度评分的差异,采用χ2 检验比较2组IAD 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IAD 发生率低(4.00% vs 18.00%),发生时间延迟[(12.23±1.32)d vs(8.63±1.85)d],严重程度评分低[(15.85±4.24)分 vs(25.43±4.63)分],治疗费用低[(4342.53±2687.62)元 vs(5619.31±3426.27)元],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22.07±2.35)分 vs(16.84±2.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P=0.025;t=27.184,P<0.001;t=33.543,P<0.001;t=15.035,P<0.001;t=4.845,P=0.026)。

    结论

    对脑卒中失禁患者实施标准化皮肤管理可有效降低IAD 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延迟发生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 15.
    脑淀粉样血管病疾病修饰治疗研究进展
    吴娟娟, 彭斌,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75-381.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14
    摘要 (141) HTML (2) PDF (437 KB) (8)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清除平衡失调引起Aβ沉积及其后续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是血管壁破坏的关键环节。目前对CAA的治疗集中于出血事件的防治、对症治疗,而关于防止疾病进展的疾病修饰治疗尚无实质性成果。基于CAA可能的发病机制,前期已发现多个有望改善预后及临床结局的治疗靶点,包括减少Aβ产生、免疫介导的Aβ清除、增加Aβ生理性清除、抗氧化及抗炎等,部分靶点已有临床研究证据支撑,大部分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今后对CAA疾病修饰治疗的进一步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6.
    查尔森共病指数对晕厥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欣怡, 杨鑫怡, 李歆慕, 李秀莲, 梁燕, 刘文玲, 刘彤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18-42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3
    摘要 (138) HTML (0) PDF (6795 KB) (11)

    目的

    探讨查尔森共病指数(CCI)对晕厥患者短期及长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入选2018 年6 月18 日至2021 年7 月19 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就诊的晕厥患者,明确患者的晕厥类型,经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取基线资料并计算CCI,根据得分结果将患者划分为:极低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0 分)、低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1~2 分)、中等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3~4 分)和严重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5 分)。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CCI 对晕厥患者短期(30 d)及长期(1、2、3 年)晕厥复发风险、再入院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313 例患者,其中57 例为反射性晕厥,134 例为心源性晕厥,122 例为其他原因晕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CI 每增加1 分,随访30 d 及1 年时患者再入院风险分别增加约0.4 倍(OR=1.417,95%CI:1.057~1.899)和0.3 倍(OR=1.300,95%CI:1.051~1.608);随访1、2、3 年时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约0.8 倍(1 年:OR=1.785,95%CI:1.270~2.509;2 年:OR=1.771,95%CI:1.179~2.662;3 年:OR=1.785,95%CI:1.176~2.709)。CCI 增加对于短期及长期随访时晕厥复发风险评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CI 与晕厥患者短期和长期再入院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正向相关,但与晕厥复发风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使用CCI 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进行重点监控和早期干预,根据共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可能有助于降低晕厥再入院率和全因死亡率。

  • 17.
    基于遗传基因的烟雾病与烟雾综合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机制研究
    曹磊, 邵轶普, 张志中, 王晨潮, 孙开文, 董阳, 闫东明, 李红伟, 杨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50-35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9
    摘要 (135) HTML (4) PDF (673 KB) (44)
    目的

    基于数据库中已鉴定并发表的疾病危险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

    方法

    在PubMed等公共数据库搜索烟雾病、烟雾综合征基因相关研究,整理已鉴定并发表的疾病相关危险基因。借助网络工具,在基因本体数据库(包括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基因集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

    结果

    本研究纳入53篇烟雾病研究文献,鉴定126个烟雾病相关危险基因;纳入51篇烟雾综合征研究文献,鉴定出51个烟雾综合征相关危险基因。共计纳入177个疾病相关危险基因。基因本体功能分析: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其介导通路,以及细胞的黏附、分化、迁移等活动;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细胞表面、细胞膜及蛋白复合物、受体复合体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酶结合、激酶结合、磷酸蛋白结合、受体信号结合、免疫受体活动等。KEGG分析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疾病通路、病毒感染信号通路等,其中MAPK信号代谢通路、Jak-STAT信号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通过不同算法,在PPI网络筛选出5种关键基因:PTPN11GRB2ITGB3CBLHIF1A

    结论

    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阐述烟雾样血管改变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烟雾病发病机制可能是以基因遗传为背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

  • 18.
    脑淀粉样血管病合并易栓状态的临床治疗决策
    周雅萍, 洪月慧, 苏宁, 刘暴, 朱铁楠,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38-344.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7
    摘要 (124) HTML (1) PDF (596 KB) (9)
    目的

    回顾并报道1例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为此类患者临床抗栓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总结2024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1例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ET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学科协助的诊疗过程,同时复习国内外有关CAA合并ET的相关病例报道,总结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矛盾、抗栓决策及预后。

    结果

    本例患者为74岁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多发局限脑叶微出血、皮层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多发脑白质高信号及腔隙等,排除其他病因,根据Boston 2.0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的CAA(Probable CAA)诊断,自发性脑出血风险较高。同时,患者合并JAK2基因突变相关ET及进展性DVT,具有明确的抗凝指征,治疗存在矛盾。经神经科、血液科及血管外科多学科讨论评估本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权衡利弊,给予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预防剂量利伐沙班(10 mg/d)口服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出院3个月随访患者下肢DVT好转,且未发生出血,提示该方案安全有效。复习文献,仅国外报道1例CAA合并ET病例,该例患者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治疗以预防出血为主,停用抗栓治疗。

    结论

    当CAA合并高凝/易栓性疾病时,需权衡出血及血栓风险,进行个体化抗栓决策,同时密切随诊,动态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对于CAA合并ET及DVT的患者,若近期内血栓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可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使用预防量抗凝治疗,药物选择以新型口服抗凝药为首选,动态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并随时调整剂量。

  • 19.
    既往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洪千, 张煜坤, 顾天舒, 胡苏涛, 姜超, 张雪, 张昊, 陶华岳, 刘行, 刘彤, 陈康寅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23-32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5
    摘要 (111) HTML (0) PDF (417 KB) (3)
    目的

    分析既往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天津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内天津市72家二、三级医院住院且接受PCI的患者。其中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患者2015例,作为研究组;无此类病史患者218 50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人群的随访数据。主要研究终点为出血性脑卒中;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对研究人群进行分组后,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人群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1年内、2年内以及随访期内的所有终点事件的发病率。应用多因素Cox回归评价2组结局事件的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95%CI)。

    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2组人群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显示,研究组主要终点事件(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4.22% vs 0.76%),以及次要终点全因死亡(10.20% vs 6.59%)、缺血性脑卒中(58.60% vs 15.30%)及急性心肌梗死(6.80% vs 5.38%)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4.48、40.81、2824.19、200.80,P<0.001、<0.001、<0.001、=0.006)。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发现,多个临床病史及特征能预测PCI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包括既往出血性脑卒中(HR=6.092,95%CI:4.875~7.612,P<0.001)、年龄(HR=1.018,95%CI:1.013~1.023,P<0.001)、男性(HR=1.229,95%CI:1.127~1.381,P<0.001)、高血压(HR=1.223,95%CI:1.111~1.369,P<0.001)、心房颤动(HR=1.132,95%CI:1.023~1.252,P<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HR=1.535,95%CI:1.292~1.824,P<0.001)。

    结论

    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高,男性、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以及慢性肾脏病是PCI术后再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20.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雯婷, 高聪, 廖晓凌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1-8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2.001
    摘要 (111) HTML (8) PDF (2620 KB) (35)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它不但降低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致残率及致死率也随之上升。在临床实践中,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而PSCI 诊断常在卒中后3~6 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才能最终确诊,若等到PSCI 最终诊断明确再给予干预,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若能充分了解PSCI 的危险因素,对急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建立预测模型,早期识别PSCI 高危人群并予以专门的管理,可改善PSCI 患者的预后。本文总结了神经心理评估量表、影像学(磁共振、超声、脑网络)以及血液检查3 个方面PSCI 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利用起主要作用且具有简单易得特征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的优缺点,以期为早期识别和管理PSCI 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