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脂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叶一, 曾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4-1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3
    摘要 (327) HTML (3) PDF (944 KB)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认知障碍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脂质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胆固醇是脂质成分的一种,人体中25%的胆固醇储存在大脑中。循环中血脂水平已被证明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临床中将极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降脂目标。血液循环中各类血脂成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与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27-羟基胆固醇的作用、高血脂水平对血脑屏障和脑组织的破坏均可影响认知功能。本文从血脂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机制、不同血脂成分和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循环极低LDL-C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试验等方面对血脂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 2.
    丁苯酞在各类型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晓晓, 邱嘉婷, 张懿姝, 张蓉, 张棚, 刘晓蕾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9-2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4
    摘要 (317) HTML (2) PDF (875 KB) (7)

    认知障碍是一种严重的、高级神经功能损伤综合征,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的药物种类较少且疗效有限,无法延缓或逆转疾病发展进程,寻求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近年的研究表明,丁苯酞(NBP)可用于治疗认知障碍,但其疗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与探索。本文就NBP的药理机制、在认知障碍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阐述,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3.
    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研究的范围综述
    李淑敏, 侯淑肖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57-16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11
    摘要 (201) HTML (1) PDF (486 KB) (2)
    目的

    对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的相关文献进行范围审查,旨在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聚焦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以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系统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及灰色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17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提取获益感水平、获益感体验、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内容。

    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结果显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获益感知主要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心态及行为的转变、家庭关系的促进、新人生信念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升华5个方面;评估工具主要有疾病获益感量表和照顾者获益感问卷2种;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社会支持等其他相关因素;干预措施主要有正念认知疗法、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干预、聚焦解决模式干预、积极自我表露干预等。

    结论

    脑卒中照顾者需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针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群体的获益感现况、影响因素及获益感体验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参考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获益感干预方案,制定适用于我国脑卒中照顾者群体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全面了解脑卒中照顾者的获益感情况,有效提高照顾者获益感水平。

  • 4.
    间歇管饲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王晖, 李丽, 周宝华, 杨琼, 李葆华, 罗永梅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77-18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14
    摘要 (197) HTML (0) PDF (354 KB) (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会造成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间歇管饲作为营养支持的一种新途径,可以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所需营养,并达到促进吞咽功能康复的目的。本文对间歇管饲的历史发展、实施方法、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提供科学的间歇管饲方法,以便临床推广。

  • 5.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共病增加中国社区老年人痴呆风险
    聂倩倩, 程桂荣, 曾燕, 鄢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27-3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5
    摘要 (190) HTML (4) PDF (879 KB) (20)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及其对痴呆的影响,为痴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8-2023年中国多中心痴呆调查(CMDS)和湖北省老年记忆队列(HAMCS)中14 803名≥65岁老年人人口学、疾病及认知功能评估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及其共病对痴呆的影响。

    结果

    14 803名≥65岁老年人中痴呆1119人(7.6%),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共病4096人(27.7%),其中高血压共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为788人(6.7%)、981人(8.3%)和876人(7.4%)。不同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组老年人痴呆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体质量指数、吸烟、社交活动、罹患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老年人痴呆患病均有影响。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未患代谢性心血管病老年人相比,患1~4种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老人患痴呆风险分别为1.509倍(95%CI:1.161~1.960),1.869倍(95%CI:1.389~2.516),2.399倍(95%CI:1.618~3.557)和2.684倍(95%CI:1.257~5.730);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痴呆风险最高(OR=2.157;95%CI:1.377~3.379);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发现,痴呆风险随着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共病种类增加而增加;男性高血压共病脑血管病患痴呆风险最高(OR=4.400,95%CI:2.154~8.989),女性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痴呆风险最高(OR=2.022,95%CI:1.189~3.442);<75岁组高血压共病脑血管病患痴呆的风险最高(OR=2.140,95%CI:1.141~4.014),≥75岁组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痴呆风险最高(OR=2.530,95%CI:1.402~4.563)。

    结论

    中国老年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高,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共病患者患痴呆风险显著增加。

  • 6.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梁文雯, 李征, 万敏, 骆佳莹, 贾伟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71-8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12
    摘要 (175) HTML (4) PDF (1237 KB)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采取再灌注治疗后,引起出血转化(HT)的情况虽不常见,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目前研究较多的HT机制包括缺血损伤、缺血再灌注、阿替普酶带来的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脑屏障破坏。通过认识临床危险因素和应用预测模型及多模态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可以实现对HT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未来使用新型溶栓药物及新研发的脑保护剂有望进一步控制HT转化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本综述总结HT的分类、病理生理学机制、危险因素、预测因子和预测模型,以及相应治疗,以及时发现,更好预防,同时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治疗,尽可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危害,提高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血管再通获益率及降低神经功能损害,促进预后。

  • 7.
    脑淀粉样血管病诊疗进展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402-40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18
    摘要 (172) HTML (1) PDF (274 KB) (5)

    【视频简介】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类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大脑皮层和软脑膜小血管管壁所致的一类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是老年人群自发性脑叶出血及慢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值得关注。本视频讲授内容聚焦CAA近年研究进展,结合研究证据和本团队经验,详细阐述CAA病理特征、病因机制、临床症候、结构和分子影像特征及其辅助诊断价值、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为神经科医师深入认识和研究CAA提供思路和参考。

  • 8.
    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认知特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的数据
    董立羚, 王添艺, 毛晨晖, 姜宇涵, 尚丽, 包嘉璐, 仇宇悦, 褚珊珊, 金蔚, 倪俊, 高晶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95-30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1
    摘要 (156) HTML (4) PDF (404 KB) (5)
    目的

    探索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的认知特征,以指导临床认知训练。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来自2007—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完成病史采集、头颅MRI、认知评价、血液生化检查和基因测序。所有患者符合很可能CAA诊断标准,且无症状性脑出血病史。认知测评包括认知筛查和认知域测试,认知筛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等;认知域测试涉及视空间、记忆、执行、推理计算和语言5个认知域。根据MMSE分数,将研究对象分成MMSE>20分(轻度认知障碍)亚组和10分<MMSE≤20分(中度认知障碍)亚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2组内记忆认知域中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子项目(AVLT1-3)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例CAA患者。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龄为(74.0±7.1)岁。记忆障碍和执行障碍最为突出,分别见于97.1%(33/34)和73.5%(25/34)的患者;其次为语言、视空间和推理计算障碍,分别见于38.2%(13/34)、35.3%(12/34)和5.9%(2/34)的患者。在MMSE>20分(n=20)和10分<MMSE≤20分(n=14)亚组中,AVLT1、AVLT2和AVLT3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2.40±1.10)分 vs (4.10±1.92)分 vs (4.90±2.00)分,F=11.034,P<0.001;(1.64±0.84 )分vs (2.21±1.48)分 vs (3.36±1.95)分,F=4.793,P=0.014]。

    结论

    非出血型CAA患者以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轻、中度认知障碍(MMSE>10分)的CAA患者推理计算和学习能力相对保留,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保留的认知能力,对他们进行认知训练,以延缓其认知功能下降。

  • 9.
    2023年中国卒中临床转化研究重要进展巡礼
    曹雯, 张淦, 黄昕, 付佳钰, 傅瑜, 樊东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5.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1
    摘要 (150) HTML (5) PDF (927 KB) (15)

    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自2005年以来,每年中国的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总数的1/3,是中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人终身卒中风险为39.3%,是世界其他地区平均风险的1.6倍,在195个国家中居首位。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人群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分别增加了86.02%、105.99%、32.29%和13.73%,因此,卒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过去的2023年,我国学者在卒中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本文旨在对2023年中国卒中临床转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 10.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抗逆力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
    邓晨阳, 侯淑肖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97-10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01
    摘要 (149) HTML (0) PDF (551 KB) (6)

    抗逆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资源,通过激发患者的内在潜能和优势资源,在应对脑卒中等重大生活事件时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抗逆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参考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护理干预,进而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11.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及慢性肾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罗婷, 邱令智, 易东, 鄢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60-6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10
    摘要 (148) HTML (0) PDF (975 KB) (2)

    心血管疾病(CVD)、缺血性脑卒中(IS)及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全因死亡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线粒体作为细胞动力工厂,是保证细胞完整性和活力的关键。已有研究显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密切相关,维持线粒体稳态是一种治疗CVD、IS和CKD有前景的策略。本综述总结了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生物发生、动力学、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障碍及其与CVD、IS和CKD的关系,以期探索CVD、IS和CKD新的治疗方法。

  • 12.
    脑淀粉样血管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特征及其与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
    沙宇惠, 梁梦琳, 贾琛皓, 吴娟娟, 张天昊, 朱以诚, 崔瑞雪, 倪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01-30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4.002
    摘要 (138) HTML (4) PDF (621 KB) (6)
    目的

    定量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示踪剂18F-florbetapir的摄取水平及其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探究Aβ沉积与小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登记于北京协和医院前瞻性脑小血管病研究队列,根据Boston 1.5版诊断标准诊断“很可能CAA”的患者,2例患者符合CAA相关炎症(CAA-ri)的诊断。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完成3.0T头颅MRI和18F-florbetapir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并对PET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大脑白质为参考区计算感兴趣脑区的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和PET图像数据,并分析18F-florbetapir与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包括局限脑叶微出血(CMB)、皮质表面铁沉积(cSS)/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等出血型标志物和白质高信号(WMH)等非出血型标志物。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CAA患者分为出血型、认知障碍型和CAA-ri型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大脑皮层SUVr、小脑皮层SUVr的差异;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按照局限脑叶CMB、WMH Fazekas分级、有无小脑CMB分组的大脑或小脑皮层SUV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按照有无cSS/cSAH分组的大脑皮层SUVr。

    结果

    共纳入36例CAA患者,年龄为(67.94±8.10)岁,男性占69.4%,出血型9例(25.0%),认知障碍型21例(58.3%),CAA-ri型6例(16.7%)。认知障碍型和出血型CAA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 SUVr分别为0.89±0.13和0.84±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SS/cSAH的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比未合并者更低[0.78(0.74,0.86) vs 0.90(0.84,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322,P=0.02)。局限脑叶CMB数量≥5个和0~4个的CAA患者,大脑皮层SUVr分别为0.88±0.13和0.83±0.12;WMH Fazekas分级较高(5~6级)和较低(1~4级)的患者,大脑皮层SUVr分别为0.90±0.14和0.83±0.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小脑CMB与不合并小脑CMB的患者,小脑皮层SUVr分别为0.79±0.11和0.74±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现脑叶出血或cSS/cSAH的CAA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更低,而脑叶CMB数量多、WMH严重的患者大脑皮层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有更高的趋势,表明18F-florbetapir摄取水平高低可能与不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型有关,或提示不同发病机制。

  • 13.
    中年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的流行病学和机制研究进展
    曾德阳, 董贺千禧, 陶凉, 肖红艳, 曾燕, 鄢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6-1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2
    摘要 (135) HTML (1) PDF (1000 KB) (3)

    尽管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中年心血管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和吸烟,通过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灌注不足和神经退行性变等病理机制,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ADRD)的发病率,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对ADRD临床前阶段的纵向影响尚未完全阐明。本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心血管风险因素,亚临床或症状前动脉粥样硬化与ADRD之间的关系,提出识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并确定预防和延迟ADRD发作的关键时间窗至关重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试验将有助于确定血管因素是否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影响,并阐明中年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大脑的影响。

  •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刘婷, 杨逸昊, 李仙, 李丽娟, 马琳, 李其富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81-85.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13
    摘要 (132) HTML (0) PDF (652 KB) (4)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且安全的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在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已取得良好疗效,但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机制。由于治疗方案不同和研究样本量较小,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现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15.
    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效能
    李洪远, 董书宇, 鹿寒冰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40-4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07
    摘要 (129) HTML (0) PDF (918 KB) (11)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效能。

    方法

    随机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23例TIA患者记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91例记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将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TIA患者归为进展组,余者归为未进展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初诊时研究组与对照组以及进展组和未进展组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随访12个月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sdLDL-C、Lp-PLA2对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效能。

    结果

    初诊时研究组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57(9.46,18.92)μmol/L vs 10.08(5.75,13.29)μmol/L、1.28(1.11,1.59)mmol/L vs 0.37(0.32,0.41)mmol/L、186.18(146.34,212.16)μg/L vs 132.53(77.34,159.05)µ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5.697、53.784、39.621,P均<0.001);研究组患者发病后12个月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11%(55/219);进展组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均高于未进展组[20.86(13.43,23.85)μmol/L vs 13.79(11.86,15.57)μmol/L、2.63(1.41,3.26)mmol/L vs 1.23(1.06,1.40)mmol/L、216.84(185.40,239.45)μg/L vs 183.12(132.51,191.2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4.596、30.089、22.047,P均<0.001);伴颈动脉斑块、伴脑动脉狭窄、伴心律失常、发作次数>3次、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血清Hcy水平、血清sdLDL-C水平、血清Lp-PLA2水平均是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4.116、3.414、2.622、3.180、2.863、2.633、2.998、2.073、2.002、4.216、4.693、4.371,P均<0.05];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预测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36 μmol/L、1.76 mmol/L、199.84 μg/L,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联合预测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8.18%和0.956,均高于单独预测(敏感度=69.09%、65.45%、67.27%,AUC=0.849、0.810、0.791,P均<0.05),特异度与单独预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TIA患者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升高,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TIA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更高,三者与合并高血压病等因素均可增加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风险,且三者联合对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尤其是当血清Hcy、sdLDL-C、Lp-PLA2水平分别高于17.36 μmol/L、1.76 mmol/L、199.84 μg/L时更需增加对患者的风险管理。

  • 16.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华美芳, 陈莉, 张峰林, 刘忠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10-114.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03
    摘要 (128) HTML (1) PDF (381 KB) (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4例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24例(16.67%),非感染组120例(83.33%)。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方式、吸烟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胃管留置情况、尿管留置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情况、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卧床时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60岁:19/5 vs 6/114)、高血压(75.0% vs 51.7%)、GCS评分(≥9分/<9分:15/9 vs 98/22)、糖尿病(54.2% vs 14.2%)、留置胃管(83.3%% vs 10.8%)、术后机械通气(62.5% vs 8.3%)、NRS2002评分≥3分(91.7% vs 8.3%)、卧床时间(≥3周/<3周:14/10 vs 20/1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598、4.410、4.349、19.402、55.477、40.901、11.118、19.251,P<0.001、=0.036、=0.037、<0.001、<0.001、<0.001、=0.001、<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394,95%CI:1.036~2.002,P<0.001)、糖尿病(OR=1.358,95%CI:1.008~1.692,P=0.004)、术后机械通气(OR=1.485,95%CI:1.183~2.189,P<0.001)、留置胃管(OR=1.236,95%CI:0.993~1.838,P<0.001)均是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GCS评分<9分、糖尿病、术后机械通气、留置胃管、NRS2002评分≥3分、卧床时间≥3周易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尤其要注意年龄、糖尿病、术后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方面因素的影响。

  • 17.
    应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
    陈鲲鹏, 陆军, 祁鹏, 王俊杰, 胡深, 杨希孟, 邓颖, 裴傲, 王大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36-24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3.007
    摘要 (127) HTML (0) PDF (11077 KB) (2)
    目的

    观察应用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cSDH患者可单纯应用MMA栓塞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间应用MMA栓塞治疗的33例cSDH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进行临床和影像随访。根据是否联合应用钻孔引流术将患者分为单纯栓塞组和联合钻孔引流组,采用单因素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单纯应用MMA栓塞治疗获得成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33例患者43侧cSDH,22例患者单纯行MMA栓塞治疗成功,11例联合应用钻孔引流术。所有患者均取得技术上成功,1例患者术后发生面瘫,并发症发生率为3.0%(1/33)。共29例患者获得术后至少2周影像学随访,影像随访时间92.0(52.5,161.0)d,26例(89.7%)末次影像随访时cSDH最大血肿厚度较术前减少50%以上。33例患者临床随访时间为(304.9±190.5)d,93.9%(31/33)的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稳定或好转,无病例血肿复发。与联合钻孔引流组相比,单纯栓塞组患者年龄更小[(71.9±9.7)岁vs(81.4±9.9)岁,t=2.620,P=0.013)],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更低[2(1,3)分vs 4(2,4)分,Z=2.471,P=0.017],术前中线移位程度更轻[4.5(1.5,6.0)mm vs 8.0(7.0,9.0)mm,Z=3.61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小(OR=0.63,95%CI:0.41~0.97,P=0.038)和术前中线移位程度较轻(OR=0.07,95%CI:0.01~0.72,P=0.026)是单纯MMA栓塞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初步观察显示,应用MMA栓塞治疗cSDH是安全有效的,并可作为首要治疗方式。年龄较小和中线移位程度较轻是cSDH患者可单纯应用MMA栓塞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 18.
    颅内血管壁磁共振成像序列综述
    贾诗琪, 荣冬梅, 叶晖, 温齐平, 唐芬, 李雪娇, 王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85-18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16
    摘要 (122) HTML (0) PDF (349 KB) (2)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探究其病因至关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传统成像技术,只能显示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无法显示早期血管壁的改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是显示管腔疾病的新技术,能够清晰地展现血管壁改变,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各种技术,如空间预饱和技术、双反转恢复技术、运动敏感驱动平衡技术、变延迟进动定制激发技术、多角度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可为临床选择最佳扫描方案提供参考。

  • 19.
    卒中后抑郁的识别和治疗
    李延峰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94-94.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1.017
    摘要 (112) HTML (0) PDF (220 KB) (1)

    【视频简介】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事件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卒中后任何时间出现的情感障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抑郁,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0%~40%。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不清,多数研究认为与基因、神经炎症、卒中位置及递质改变有关。除抑郁表现外,该病与卒中及其他卒中后精神行为症状重叠,需要仔细鉴别。早期识别及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恢复,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均有帮助。

  • 2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不留置导尿管的效果及安全性
    段丽娟, 蒋艳, 樊朝凤, 曹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04-10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2.002
    摘要 (112) HTML (1) PDF (382 KB) (8)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不留置导尿管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住院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3例,采用自然分组法,其中医疗组A为试验组,共87例,医疗组B为对照组,共86例。试验组术中不留置尿管,对照组术中留置尿管并在术后次日晨间遵医嘱拔出。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尿路刺激征、尿路感染、尿道损伤、病房导尿管置管、非计划拔管、术后躁动、动脉瘤破裂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出血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相对危险度(RR)值计算2组发生率之比。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下降(5.62% vs 18.39%,χ2=6.830,P=0.009),仅为对照组的0.309倍(RR=0.309,95.0%CI:1.241~8.446,P=0.016),尿路刺激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3.79%,χ2=14.829,P<0.001),是对照组的0.040倍(RR=0.040,95%CI:0.002~0.658,P=0.024)。2组其他并发症和负性事件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不留置导尿管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尿潴留、尿路刺激征的发生率,不增加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出血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