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工作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 吉训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1
    摘要 (857) HTML (34) PDF (3017 KB) (92)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民众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启动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并于2023年5月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旨在依托全国的专家团队指导脑卒中防治工作,系统性提升脑卒中防治能力,加速推进“减少百万新发残疾”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工程的组织架构、工作模式、实施策略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 2.
    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新进展
    游洪, 乔杉, 张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63-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11
    摘要 (779) HTML (29) PDF (2082 KB) (37)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首位致死、致残病因。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居家休养时仍然遗留有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严重危害着中国百姓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居家延续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从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的临床意义、信息化支持延续护理模式及医院-社区一体化居家延续护理模式进行探讨,为脑卒中患者居家延续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3.
    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影响
    张丽华, 张炜, 薛海丽, 朱向阳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9-2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4
    摘要 (368) HTML (5) PDF (1979 KB) (21)

    目的

    研究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并发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3年6月至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98例纳入研究,其中神经内科一区住院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神经内科二区住院的4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及心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采用t检验比较2组在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的差异。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83±4.85)分vs(9.08±4.58)分;(8.26±3.04)分vs(9.28±4.67)分],干预组SF-36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8.00±31.02)分vs(438.41±28.68)分;(80.11±3.35)分vs(70.23±3.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3、2.672、-9.378、-15.765,P均<0.001)。

    结论

    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下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能力,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

  • 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与临床热点趋势分析
    陈娜娜, 韩莹, 胥青芝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00-10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2.004
    摘要 (321) HTML (4) PDF (5370 KB) (35)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方法

    以“脑卒中”“吞咽困难”和“护理”为主题词,通过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文献,并利用VOSviewer 和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识别研究热点和前沿。

    结果

    研究共纳入316 篇相关文献,来自44 个国家的664 个机构的1458 名作者,发表在156 种期刊上,引用了来自3021 种期刊的8471 篇文献。发表论文排名前3 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关键词共现和爆发词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包括吞咽功能评估、护理干预、营养支持、误吸预防、生活质量、康复和可靠性。共被引分析强调了正式吞咽困难筛查在降低肺炎风险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该领域处于发展阶段,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护理策略。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当前研究聚焦于吞咽障碍筛查和误吸预防。未来的研究需探索个性化护理方案、技术辅助的吞咽功能评估,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的优化,以推动该领域发展。

  • 5.
    血管迷走晕厥病理生理机制新进展
    刘彤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20-52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20
    摘要 (284) HTML (0) PDF (7941 KB) (5)

    【视频简介】晕厥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完全自发恢复。2018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定义晕厥的3 种类型:反射性或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形式。VVS 通常是无害的,但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VVS 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相关。本视频详细介绍了VVS 病理生理机制的最新进展,其中压力反射通路、非压力反射通路、Bezold-Jarisch 反射、M2 毒蕈碱受体的过度表达、神经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肾上腺素和抗利尿激素、内啡肽蛋白-1/ 肾上腺髓质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血清素及腺苷等)以及遗传易感性都可能在VVS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后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其潜在的机制和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指导VVS 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6.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对脑卒中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王钢, 吴婷婷, 姜永程, 张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42-4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7
    摘要 (282) HTML (3) PDF (2089 KB)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对脑卒中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池州市人民医院的121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7 d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n=28)与非SAP组(n=93)。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NLR、D-二聚体、CRP/Alb比值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SAP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SAP的预测效能。

    结果

    相较于非SAP组,SAP组年龄更大[(70.25±6.45)岁 vs(63.35±11.69)岁],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50.00% vs 29.03%),外周血NLR、D-二聚体水平及CRP/Alb比值更高[(3.87±0.85)vs(2.94±0.91);(1.04±0.38)mg/L vs(0.62±0.20)mg/L;(0.86±0.27)vs(0.47±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4,P=0.004;χ2=4.223,P=0.040;t=4.811,P<0.001;t=7.721,P<0.001;t=9.82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473)、外周血NLR较高(OR=2.199)、D-二聚体较高(OR=2.683)及较高CRP/Alb比值(OR=2.277)是SAP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NLR、D-二聚体及CRP/Alb比值对脑卒中患者并发SAP均有预测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820、0.762,三者联合的AUC达到0.907。

    结论

    较高NLR、D-二聚体水平及CRP/Alb比值是SAP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应用可更好地预测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 7.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雯婷, 高聪, 廖晓凌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1-8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2.001
    摘要 (245) HTML (15) PDF (2620 KB) (59)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它不但降低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致残率及致死率也随之上升。在临床实践中,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而PSCI 诊断常在卒中后3~6 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才能最终确诊,若等到PSCI 最终诊断明确再给予干预,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若能充分了解PSCI 的危险因素,对急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建立预测模型,早期识别PSCI 高危人群并予以专门的管理,可改善PSCI 患者的预后。本文总结了神经心理评估量表、影像学(磁共振、超声、脑网络)以及血液检查3 个方面PSCI 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利用起主要作用且具有简单易得特征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的优缺点,以期为早期识别和管理PSCI 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 8.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克地尔牙·马合木提, 胡波, 杨琼, 闫素, 胡岚卿, 高沛沛, 姚恩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59-466.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9
    摘要 (201) HTML (2) PDF (12404 KB) (2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2 年8 月至2023 年8 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将其分成依达拉奉右莰醇组(70 例)和常规治疗组(104 例)。常规治疗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而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评估2组患者入院治疗前与治疗后第90 d 的卒中评分,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NIHSS、mRS、MMSE 评分的差异,采用χ2 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患者入院到治疗后第90 d 时MMSE 认识领域的变化。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NIHSS、mRS、MMSE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 d 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NIHSS、mRS 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1(0,2)分 vs 1(0,3)分;1(0,1)分 vs 1(0,1)分],而MMSE 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29(27,30)分 vs 28(25,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013、-2.407、-2.396,P=0.044、0.016、0.017)。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5.7% vs 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07)。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入院到治疗后第90 d 时MMSE 认知领域变化显示,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力、复述、书写、复写能力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改善预后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 9.
    重视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刘文玲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03-405.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1
    摘要 (196) HTML (4) PDF (6927 KB) (20)

    直立性低血压(OH),即从卧位到直立位时血压下降,严重时导致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症,在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患者中非常常见,由多种神经或非神经疾病引起或促发。其临床意义日益显著,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损和潜在的不良结果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中风、认知功能障碍和病死率增加。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对OH 的高度重视。处理OH 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和减轻症状,而不是使血压正常化。非药物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10.
    标准化皮肤管理流程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中的应用
    李璇, 邓岚, 郭微, 邓永梅, 刘杰昕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79-482.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12
    摘要 (192) HTML (4) PDF (6777 KB) (13)

    目的

    探讨标准化管理流程在防治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卒中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A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2 年5 月至2023 年1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二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0 例)及干预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标准化的皮肤管理流程。收集2组患者IAD 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治疗费用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等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2组患者IAD 严重程度评分、发生时间、治疗费用、满意度评分的差异,采用χ2 检验比较2组IAD 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IAD 发生率低(4.00% vs 18.00%),发生时间延迟[(12.23±1.32)d vs(8.63±1.85)d],严重程度评分低[(15.85±4.24)分 vs(25.43±4.63)分],治疗费用低[(4342.53±2687.62)元 vs(5619.31±3426.27)元],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22.07±2.35)分 vs(16.84±2.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P=0.025;t=27.184,P<0.001;t=33.543,P<0.001;t=15.035,P<0.001;t=4.845,P=0.026)。

    结论

    对脑卒中失禁患者实施标准化皮肤管理可有效降低IAD 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延迟发生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 11.
    脑小血管病排尿障碍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
    王育伟, 杨琼, 丁文华, 邱景景, 耿玉荣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6-610.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6.013
    摘要 (187) HTML (1) PDF (7087 KB) (17)

    以往研究认为膀胱功能高度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脑-膀胱轴”概念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排尿障碍。脑小血管病(CSVD)是老年人不可忽视的疾病负担,排尿障碍是其主要的非认知运动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夜尿症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多样性表现。关于CSVD相关排尿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来研究发现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率变异性与CSVD 相关排尿障碍有着较强关联,并且多项研究表明传统影像学特征亦与之相关。本文简述排尿反射的神经支配及分级调节过程,汇总CSVD 在传统影像学特征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提出解释CSVD 排尿障碍可能的神经机制,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CSVD 排尿障碍综合性的理解和认识。

  • 12.
    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马一茁, 胡叶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54-5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9
    摘要 (176) HTML (8) PDF (2099 KB) (20)

    脑卒中患者营养问题普遍存在,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营养风险,以便实施适当的营养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尤为重要。本文分析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工具特点、局限性及应用,旨在临床管理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时给予指导,并提供评估工具的选择。

  • 13.
    查尔森共病指数对晕厥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欣怡, 杨鑫怡, 李歆慕, 李秀莲, 梁燕, 刘文玲, 刘彤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18-423.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3
    摘要 (165) HTML (0) PDF (6795 KB) (11)

    目的

    探讨查尔森共病指数(CCI)对晕厥患者短期及长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入选2018 年6 月18 日至2021 年7 月19 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就诊的晕厥患者,明确患者的晕厥类型,经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取基线资料并计算CCI,根据得分结果将患者划分为:极低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0 分)、低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1~2 分)、中等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为3~4 分)和严重疾病负担组(CCI 评分≥5 分)。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CCI 对晕厥患者短期(30 d)及长期(1、2、3 年)晕厥复发风险、再入院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313 例患者,其中57 例为反射性晕厥,134 例为心源性晕厥,122 例为其他原因晕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CI 每增加1 分,随访30 d 及1 年时患者再入院风险分别增加约0.4 倍(OR=1.417,95%CI:1.057~1.899)和0.3 倍(OR=1.300,95%CI:1.051~1.608);随访1、2、3 年时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约0.8 倍(1 年:OR=1.785,95%CI:1.270~2.509;2 年:OR=1.771,95%CI:1.179~2.662;3 年:OR=1.785,95%CI:1.176~2.709)。CCI 增加对于短期及长期随访时晕厥复发风险评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CI 与晕厥患者短期和长期再入院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正向相关,但与晕厥复发风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使用CCI 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进行重点监控和早期干预,根据共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可能有助于降低晕厥再入院率和全因死亡率。

  • 14.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高原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杨丽, 鲁雪, 杜志明, 王晓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542-54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6.004
    摘要 (144) HTML (1) PDF (7076 KB) (8)

    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高原脑梗死(AH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0 例AHACI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5 例患者。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丁苯酞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2 组均持续治疗2 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2 组治疗疗效并采用χ2 检验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检测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组内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丁苯酞组[80.00%(36/45)vs 95.56%(43/45);χ2=5.075,P=0.024]。治疗后,hs-CRP、IL-6 及TNF-α 含量明显下降,且联合组低于丁苯酞组[(7.35±2.01)mg/L vs(9.56±2.09)mg/L;(8.03±2.56)μg/L vs(9.68±2.11)μg/L;(46.37±10.23)ng/ml vs(52.83±12.5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13、3.336、2.676,P<0.001、=0.003、=0.014);联合组NIHSS 评分低于丁苯酞组[(8.56±1.34)分 vs(11.32±1.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02,P<0.001)。治疗2 周后,2 组患者血清SOD 含量明显提高,且联合组高于丁苯酞组[(324.12±18.65)U/ml vs(246.13±19.35)U/ml];2 组患者MDA 与AOPP 含量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丁苯酞组[(5.63±0.73)μg/L vs(7.19±0.95)μg/L;(72.14±6.25)ng/ml vs(98.16±9.26)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67、8.735、15.624,P 均<0.001)。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 含量升高,且联合组高于丁苯酞组[(502.36±60.13)ng/ml vs(422.34±60.12)ng/ml],ET-1 含量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丁苯酞组[(63.13±4.31)ng/L vs(70.26±4.28)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3、7.874,P 均<0.001)。

    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能降低AH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及VEGF、ET-1 水平,提高VEGF 水平,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 15.
    基于眩晕病病机证素辨证诊断量表分析眩晕病病机证素分布规律
    俞悦, 王缘, 桑穆惠, 时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54-458.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5.008
    摘要 (134) HTML (0) PDF (6821 KB) (7)

    目的

    研究基于眩晕病机证素辨证诊断量表分析眩晕病病机证素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期间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235 例眩晕病患者问卷调研资料,采用χ2 检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性别的眩晕病患者病机证素分布情况,并统计病位证素以及证素组合的分布规律。

    结果

    眩晕病病机证素频率依次为阴虚(25.96%)、血瘀(16.60%)、痰浊(16.60%)、气虚(13.62%)、血虚(10.64%)、风(6.81%)、阳亢(5.11%)、火(2.98%)、气滞(1.70%)。青年组阴虚、痰浊、气虚、血虚、风、阳亢、火、气滞率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青年组血瘀率低于中老年组(5.38% vs 2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6,P<0.001)。男性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虚、风、阳亢、火、气滞率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病位证素频率依次为肾(45.66%)、脾(21.39%)、肝(19.65%)、胆(6.94%)、心(2.89%)、胃(2.31%)、肺(1.16%)。证素组合主要集中在两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前3 位依次是单一病机证素+单一病位证素(40.85%)、两病机证素(21.70%)、单一病机证素+两病位证素(17.87%)。

    结论

    眩晕病的病机证素主要为阴虚、血瘀、痰浊、气虚,病位证素主要为肾、脾、肝,证素组合以两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最为常见,血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 16.
    药物诱导亚低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DRP-1 调控线粒体功能在其中的潜在分子机制
    江倩, 王红蕊, 朱玥荃, 李响, 耿晓坤, 李凤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586-594.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4.06.010
    摘要 (134) HTML (4) PDF (17789 KB) (17)

    目的

    探讨药物诱导亚低温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线粒体裂变动力相关蛋白1(DRP-1)调控线粒体功能在其中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

    45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组(sham 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和MCAO 模型+腹腔注射氯丙嗪联合异丙嗪(C+P)组,每组15 只。构建SD 大鼠2 h MCAO 模型,再灌注后即刻腹腔注射8 mg/kg C+P,并在再灌注后2 h 补充1/3 C+P 药量。在建立MCAO 模型前测量大鼠基础体温,并在腹腔注射C+P 药物即刻、给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1 h、2 h、3 h、6 h、12 h 和24 h 分别测量大鼠体温。再灌注48 h 后应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应用Ludmila Belayev 12 分和Longa 5 分评分评价短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灌注后24 h 应用TUNEL 染色检测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并且应用ELISA 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死亡细胞、ATP、活性氧(ROS)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COX I-Ⅳ)的水平,评价细胞损伤情况和线粒体功能;此外,再灌注后24 h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记法检测DRP-1 和线粒体裂变1 蛋白(Fis-1)的表达,评价线粒体裂变水平。多组间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 检验或Dunnett's T3 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

    再灌注即刻给予C+P 能够诱导大鼠亚低温状态,5 min 内大鼠体温迅速下降,2 h 后体温降至最低[(33.5±0.3)℃],12 h 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与MCAO 模型组比较,C+P 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29.73±2.32)% vs(48.46±0.48)%],短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Longa 5 分评分:(2.0±0.1)分 vs(4.0±0.1)分;Ludmila Belayev 12 分评分:(5.0±0.3)分 vs(8.0±0.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 分评分t=2.917,P=0.008;12 分评分t=2.475,P=0.029)。同时,与MCAO 模型组相比,C+P 组LDH、ATP、ROS 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COX I-IV)的水平降低,细胞凋亡和死亡细胞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此外,与MCAO 模型组相比,C+P 组DRP-1 磷酸化和Fis-1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C+P 诱导的亚低温通过抑制DRP-1 磷酸化和Fis-1 表达,抑制线粒体裂变,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细胞凋亡,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17.
    卒中防治现状和“百万减残”国家战略方向
    吉训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80-8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15
    摘要 (130) HTML (0) PDF (2230 KB) (5)

    【视频简介】脑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特点,也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锚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任务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委于2021年发布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全面启动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组织全国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广泛推行“防、治、管、康”全流程的脑卒中防治工作模式。

    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推动卒中中心建设及卒中急救地图建设管理,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科普宣教,为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支持,不断提升脑卒中防治效果,有效降低发病率及致残率,助力“减少百万新发残疾”目标的实现:到2030年,我国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高血压确诊患者规范治疗率提升到更高水平,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及取栓技术。

  • 18.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扩大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
    王辉, 胡玉姣, 李鹏飞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48-5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8
    摘要 (129) HTML (0) PDF (2091 KB) (14)

    目的

    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30a(miR-130a)的表达、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收治的208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是否发生脑血肿扩大将疾病组分为脑血肿扩大组和脑血肿未扩大组,入院时采用GCS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的18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所有患者血清miR-130a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3组间一般临床资料、GCS评分和miR-130a表达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疾病组脑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脑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结果

    脑血肿扩大组患者35例(16.83%,35/208),脑血肿未扩大组患者173例(83.17%,173/208)。脑血肿扩大组、脑血肿未扩大组和对照组3组在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是否患有高血压比较[(154.29±17.93)mmHg vs (152.34±20.93)mmHg vs(142.74±18.52)mmHg,(93.67±12.72)mmHg vs(92.80±10.74)mmHg vs(84.55±10.18)mmHg,22(62.85%)vs 98(56.65%)vs 63(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40,P<0.001;F=29.930,P<0.001;χ2=6.327,P<0.001)。与脑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脑血肿扩大组GCS评分更低、血清miR-130a表达水平更高、血肿体积更大[(6.09±1.57)分 vs(7.84±1.63)分;(1.99±0.32)vs(1.50±0.28);23.60(14.30,36.50)ml vs 15.50(4.60,20.8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3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血清miR-130a表达是疾病组发生脑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OR=6.931、8.831,P均<0.001)。血清miR-130a表达和入院时GCS评分对脑血肿扩大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0.772。

    结论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iR-130a高表达和入院时GCS评分低均可预测脑血肿扩大。

  • 19.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同侧新发无症状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
    杨毅, 申珅, 万孟夏, 张拥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3-1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1.003
    摘要 (127) HTML (0) PDF (4389 KB) (8)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同侧新发无症状缺血性脑损伤(INSIBL)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AS的患者89例,根据是否存在INSIBL,分为INSIBL组40例和non-INSIBL组49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指标,计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NLR和dNLR可反映全身炎症状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INSIBL组和non-INSIBL组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CAS术后INSIBL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dNLR对CAS后INSIBL的预测价值。

    结果

    (1)INSIBL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高于non-INSIBL组[(145.1±19.7)mmHg vs(139.2±18.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4,P=0.046);(2)INSIBL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non-INSIBL组[1.26(0.92,1.37)×109/L vs 1.63(1.41,1.9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921,P=0.010];INSIBL组NLR及dNLR高于non-INSIBL组[4.80(1.98,7.77)vs 2.38(1.57,3.70);3.50(1.65,5.35)vs 1.62(1.00,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3.357、12.885,P均<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LR[校正OR=1.774,95%CI:1.487~2.132,P=0.001]、dNLR[校正OR=1.828,95%CI:1.487~2.485,P<0.001]是CAS后INSIBL的独立影响因素;(4)ROC曲线分析提示,NLR预测CAS后INSIBL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CI:0.62~0.83,P<0.001],NLR的截断值为4.52,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65.3%;dNLR预测CAS后INSIBL的AUC为0.70[95%CI:0.59~0.81,P=0.001],dNLR的截断值为2.87,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3.3%。

    结论

    NLR和dNLR是CAS后INSIBL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NLR对CAS术后INSIBL的预测价值更高。

  • 20.
    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杜润宜, 张玉梅, 刘利鹏, 公维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7-9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25.02.002
    摘要 (126) HTML (18) PDF (2466 KB) (30)

    目的

    探讨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DTT)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不同维度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3 年8 月至2024 年9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入排标准的28 例PSCI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 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认知训练,每周5 次,每次30 min,持续2 周,观察组给予认知-运动DTT,次数、时间及频率同对照组。比较2 组患者Stroop 色词测验(SCWT)、Rey-Osterrieth 复杂图形测验(ROCF)、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在训练前后的评分差异,以及入组1 个月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oCA)、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与训练前的评分差异。

    结果

    观察组DSST、入组1 个月随访的MBI 指数及FIM 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ADAS-Cog 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在训练后ROCF 及入组1 个月后的MoCA 量表评分较训练前升高,SCWT 完成时间较训练前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认知-运动DTT 可以改善PSCI 患者注意、记忆等维度的认知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